梁羽生 : 我是来交朋友的啊!

A famous martial art stories writer writes also about Xiangqi and Weiqi, travels far and wide, and has friends and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Some of his anecdotes...

[转帖] 梁羽生传奇 : 迷 于 棋 道

作者: * 费勇、钟晓毅 * (转载秋雨夜)



  蜜月之夜新娘独守空房,新郎官在棋社与人厮杀得忘了时间。

  梁羽生曾是名气不小的棋评家。

  他以“陈鲁”为笔名发表在《新晚报》上的棋话,被认为是一绝。没有人写得那样富有吸引力,使不看棋的人也看他的棋话,如临现场,比现场更有味。

  他出版过一本《全国象棋大赛》,开篇便是 "杀气秋来肃,看群英棋坛奇鼎,橘中逐鹿..." 颇有梁氏武侠小说的味道。写到棋手之间的激烈争战,诗词歌赋典故往往信笔引来。如说象棋坛从1960年起,已从“杨官璘时代”踏入“胡荣华时代”,他用这样的句子:“跃马驱车,投鞭处,几人失色!”分析名将王嘉良的缺点,则说:“若说杨官璘的棋风如今已是老去渐于诗律细,则王嘉良却仍是少年霸气未全消!”这样的词藻,这样的文采,自然与一般的棋评大异其趣。

  但文雅有时候并不妥当。

  例如,1958年,广州举办了第三届象棋赛。《新晚报》派梁羽生等人赴穗,火线编棋赛特刊。当时棋坛三杰中的杨官璘与李义庭一番交锋,以和局告终。各报纷纷报道,《羊城晚报》的标题是:“杨官璘双龙出海,李义庭苦战成和。”惹得李义庭大为不快,他说:也不过是成和罢了,怎的说得杨官璘那么厉害?他就是双龙出海,我却是苦战成和呢?梁羽生在《新晚报》上用的标题是:“杨李棋坛各擅场,卢前王后费平章。”用的是初唐四杰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典故。李义庭听了,知道说的是他们俩半斤八两,不分高下,便说:“你这样说,我就心服了。”

  但作为大众传媒,梁的题目过于文雅,大多数读者反倒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既要有文化品味,又要有可读性,确实不容易。

  梁羽生对于武功,只是纸上谈兵,发挥想象而已,终究不过一介书生。但对于棋艺却不只是谈谈而已,还亲身实践,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迷恋于其中,忘乎所以。他下象棋,也下围棋。

  在《大公报》、《新晚报》与金庸同事时,据说他俩经常在下班后躲在小阁楼上杀得天昏地暗。

  聂绀弩在香港期间,也与梁羽生结下棋缘,两人都是棋迷,一下起来就把世界置之度外,眼前只有黑白二色。那时候,聂绀弩每天要写一篇《编者的话》,一过午夜十二点,排字房催稿的电话声,才能把他从“厮杀”中唤醒。

  梁羽生说:“我学围棋,第一个师父是外祖父,九岁大就开始了。”

  他颇有几次战绩值得骄傲。

  约在1954年左右,当时的香港象棋冠军曹悦强、亚军何醒武在蓬香茶楼摆擂台。梁羽生以“陈鲁”之名,上台攻擂。先和何醒武大战,打成平手;再与曹悦强较量,曹从未听说过陈鲁,心下不以为然,没想到被“陈鲁”弃一炮,尽杀士相。好在梁羽生毕竟经验不足,棋差一着,最终败走麦城。国奕会发出的新闻稿对这局棋的评论是:曹悦强险象环生。

  1977年3月5日,香港围棋社、日本棋院香港支部联合举办春季港日围棋对抗赛。梁羽生以港队代表身份,大战日本初段棋手松元福雄,结果大获全胜。

  他还曾一路杀到马尼拉。

  话说1976年,第六届亚洲棋赛在马尼拉举行。身为棋评家,梁羽生自然不会错过机会,随着香港队去观战。

  很快就有人知道,棋评家陈鲁,就是武侠小说名家梁羽生。在颁奖礼那天晚上,热情的观众要求他上台和观众见面。梁羽生也成了明星式的人物,台上台下都有他的拥趸。他以他的文字,沟通了他和无数人的心灵。

  梁羽生不无得意地回忆:“我原先想想,在菲律宾一个人也不认识,只带五十张名片就行了。谁知第二天就派光啦!”

  马尼拉《东文日报》曾好几年转载他的小说,却并未付稿酬,乘着梁羽生到马尼拉,该报总编辑亲自向梁羽生表示道歉,梁羽生哈哈一笑:“你放心,我不是来讨稿费的。我是来交朋友的啊!”

  到菲律宾看象棋的梁羽生,却在那儿一连下了三天的围棋。马尼拉围棋的业余冠军王芳圃与梁羽生下,梁让二子,结果输了一子半。后来又连下了四盘,梁羽生仅胜一局。

  星洲棋会的会长林明彦也来和梁羽生下棋。还有一位洪先生,是星洲棋会的前任会长,几乎天天到梁羽生的房间,干什么?当然是下棋。

  关于梁羽生下棋的趣闻,最精采的莫过于他的“蜜月之夜为棋挨饿”。龙飞立先生曾在他的《剑气萧心梁羽生》一文中生动地记载了此事:

  一九五七年,梁羽生燕尔新婚,蜜月旅行到了北京。新郎哥技痒难熬,又跑到北京市棋社去,一心想向当今京师两大高手张雄飞、侯五山请教几招。不巧那天两位都未到。一位大概正在当值的指导,和梁羽生下了两盘。梁赢一盘和一盘。

  棋术指导心中诧异,问道:“您是……?

  “我从广东来的,”

  “认识杨官璘不?”

  “下过棋。”

  “怎样下?”
  “让二先!”(杨是全国冠军,当然无须说明谁让谁了。)

  指导一见此人有来头,又介绍了一位北京某区冠军和他下。棋逢对手,彼此全神应战。几仗下来,不觉已是半夜十二时。梁羽生猛然省起自己还未吃晚饭,“却是苦也!”

  原来北京人生活极有规律,一过晚上九时,饭店小馆已大多关门上锁。梁羽生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京城里大街小胡同里,纵有许多夜宵去处,又如何能晓得?那一夜便只好为棋牺牲,饿了一宵,终生难忘。

  至于那位新娘子,蜜月之夜就演出一幕“倚门盼夫归”。那滋味究是如何?这却要问那位温文贤慧的梁羽生夫人了。

  东方人的棋艺并不是一般的“艺”,而是隐含着东方智慧的精华。变幻莫测,摇曳多姿,棋中的世界,让人玩味一生仍是无法企及。

  梁羽生对于棋的痴迷,与他的写武侠小说应是并不矛盾的,相反,有相互促进之功。







Source: Hebei Xiangqi Website
河北象棋协会 announced by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attle in Dockland 7th of February '09

4th World Xiangqi Open to be held in Dublin

35th Xiangqi Championship in Pari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