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龙教授一年出版六本棋书

[转载] 老教授弘扬象棋文化

今晚报 * 王文军 *



~~记象棋大师黄少龙~~


南开大学教授黄少龙现任天津市棋类运动协会副主席,是著名的中国象棋理论家、中国象棋大师。最近,记者闻知黄少龙从新加坡讲学归来,来到他创办的“少龙棋苑”,请这位被国家授予新中国第一批中国象棋大师称号的老人,谈谈象棋文化和他从事象棋理论研究的经历。

自幼喜爱象棋

黄 少龙,1938年出生于广州市,从8岁起就跟着叔父学下象棋。他叔父是一名中学教员,解放后曾荣获广州市公务员象棋赛冠军。黄少龙14岁时,拜陈松顺(目 前全国年龄最长的象棋名宿)为师,在陈松顺的亲授下,黄少龙棋艺提高很快,1956年获广州市中学生象棋赛冠军。随后,黄少龙代表广州队,参加了北京、上 海、天津、沈阳、西安、广州、武汉、重庆八大城市象棋比赛,获团体第三名。1956年,黄少龙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一边学习,一边在课余时间研 究象棋。1957年,在天津举办的一次象棋比赛中,黄少龙以二比零的成绩战胜了北京市冠军张德魁,1959年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以一胜一和的成绩战胜了全 国亚军王嘉良。1977年,在全国象棋比赛中,黄少龙获得了第三名。

人们在学习棋艺和对弈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象棋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黄 少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有关于象棋的记载,经过演变,到宋代定型为今日之象棋。它不仅受到我国棋迷的喜爱, 还传播到亚洲各国。他这次应邀赴新加坡讲课,看到那里中国象棋运动十分兴旺,棋赛常年不断,还有能力举办亚洲杯、世界杯大赛,并在中小学开设象棋课程等。 这是他出访前始料不及的。

大学里开象棋课

1961 年,黄少龙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物理课。1984年,天津市体委建立象棋集训队,由南开大学承办,请黄少龙担任教练。在工作中,黄少龙提出了教学、科研、训 练三结合的方针,学员不仅要学习棋艺,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他认为,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由此,他提议年轻的集训队员要在南开大学 上学,以实现培养高文化、高水平棋手的目标。这是由象棋文化的本质决定的。黄教授说,象棋文化包括竞技、科学、艺术、教育四个方面,竞技性是象棋的表现形 式,可以比喻为象棋的外壳,而科学性、艺术性即文化才是象棋的内涵、本质。教育则属于象棋的传播,古人发明象棋,并非仅仅作为娱乐游戏,主要是启迪人的心 智,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以棋为镜,感悟人生哲理,有助于认识客观世界与认识自我。下象棋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应该大力提倡。

1985 年,南开大学成立象棋研究中心,黄少龙任主任。自此,象棋成为该校的一门选修课。大学生们对象棋颇感兴趣,报名踊跃。后来校方不得不限制人数,动员学生选 修其他课程。黄少龙在教学中潜心研究象棋理论,编写教材,出版了《象棋开局战理》、《象棋实战中局谱》、《象棋对策论》、《列炮纵横谈》等书。他还带领学 员研究用电脑下象棋。1986年,他与周玉龙合作,制作了NKL国内第一个象棋软件,该软件获香港奥林匹克金奖。1990年,他又与苏智合作制作了NKS 象棋软件,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奥运会上获铜奖。他还曾多次担任重大象棋比赛的裁判员、裁判长。天津市高校队在他的指导下,在历届全国高校象 棋赛中共获得20多项次全国冠军。黄少龙因担任教练不能参加比赛,已经多年未能一显身手,直到1997年,他才有机会参加象棋名人国际邀请赛,并获得国内 组冠军。

创办棋苑育新苗

1999 年,黄少龙退休。为了培养青少年、儿童棋手,他办起了“少龙棋苑”,利用周六、周日和假期教学生下象棋。他说,象棋教育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棋艺阶段,人通 过下棋开发智力、提高棋艺,使头脑变得灵活起来,同时培养了勇敢、果断、沉着、顽强等品质;第二是棋理阶段,下棋时不仅仅局限于胜负得失,而是进一步探索 象棋运动的原理与规律,加深对象棋运动的理解,找到它与其它艺术、科学的相通之处;第三是棋魂阶段,通过下棋与研究棋理,达到人棋互动,即下棋时体现出 “棋如其人”,而在生活中又是“人生如棋”,作到棋中有人,人中有棋,最后实现象棋运动的最高境界:“人棋合一。”

黄少龙接着说,普通棋 迷都经历过第一阶段,而到了第二个阶段则需要扩大知识面,提高修养才行。目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是多学科的交叉,象棋与数学、心理学、军事学、哲学都有密切 的联系,从中可以开拓出新的境界来。例如象棋对策论就是将象棋与数学结合而成,把下棋时审局、决策等思维过程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又如象棋心理学是象棋与 运动心理学的结合,对棋手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训练、竞赛心理调节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棋手的比赛成绩。

黄少龙说:通过教学,孩子 们棋艺大有长进,有的还获得过全国儿童象棋比赛金奖。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象棋课培养了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习成绩。我这次到新加坡主持象棋教练员培训班,就是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传授给那里的教练员。教练员经培训后,将赴各中、小学开设象棋课。 我觉得此次协助新加坡象棋总会建立起教练员培训课程体系、教练员职称评审制度,是有长远意义的。象棋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训师资队伍,以前没有渠道培养这种 人才,中小学教师不懂象棋,而棋手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举办培训班是十分必要的。

黄少龙长期从事象棋教学工作,对象棋行棋规律和攻杀技巧 进行过专门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他先后编写出版了四十多部有关象棋方面的书籍,仅2004年一年的时间内就出版了六本书,其中《象棋中 局精妙战法》(25万字)、《象棋布局疑难问题》(25万字)、《象棋入门经典》(13万字)、《象棋提高经典》(13万字)等四本书是在8个月的时间内 写完的。当问到他写书如此之快的原因时,他说,由于在研究棋艺时积累了大量材料,所以写作时就比较得心应手,每当出版社约稿后,便确定主题,不打草稿,一 气呵成。这次在新加坡,他除培训教练员外,还作了一场“现代象棋布局战术的新趋势”公开演讲,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

如何弘扬象棋文化

采 访将要结束时,黄少龙针对今后如何开展象棋运动的问题,谈了几点建议:第一,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象棋文化,并向国外介绍传播。象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 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华人较多,象棋运动开展较好,推广象棋运动,有利于我国同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带动 经济贸易往来。第二,确立象棋的文化定位。应该把象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明确它的社会教育作用,提高象棋及棋手的社会地位,促进象棋运动的发展。第 三,全面发展象棋事业,即以象棋竞技牵头,带动象棋科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各方面互相促进,融为一体。不要单纯从竞技角度看象棋,眼光狭窄,会限制象棋 事业的发展。第四,象棋进入学校是持续发展象棋运动的关键。象棋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棋迷的规模和棋手的培养。如果采取放任的态度,让象棋运动自生 自灭,即使象棋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会跟不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而趋于萎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象棋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只要广大少年儿童 都学会下象棋,就会扩大普及面,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且能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棋坛苗子,成为优秀棋手的接班人,从而更好地推动象棋运动发展。






Source: Hebei Xiangqi Websit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attle in Dockland 7th of February '09

4th World Xiangqi Open to be held in Dublin

35th Xiangqi Championship in Pari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