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的神龙

Mr. Chen Songshun of Guangdong is now aged 86, and still going strong ! He has played the game for more than 70 years. He is known as the 'Heavenly Dragon'...


[转载] 陈松顺--弈棋七十载 "神龙" 犹在渊

广州日报 * 江粤军 *


  1936年,一位16岁的清俊少年,在叔父的带领下,参加了台山县政府举办的第一届象棋比赛。各地高手60多人云集一方,颇有 "棋林大会" 的气势。少年人却毫不畏惧,身着白衣白裤的他一举手一落棋都澹然有大家风范。他生生杀入了半决赛,在遭遇50多岁的荻海 "棋王" 余质平之时,才因经验不足而落败。

  风流消散,比赛的冠亚季军都已不再重要,年纪最小的少年人独独被人们记在了脑海中,他被誉为 "台山神童"。而他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十几年后,成长为名动大江南北的棋坛 "神龙",棋艺变化阴沉妙蕴,显得高深莫测。

  要问他的名字,象棋发烧友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陈松顺。"

  不错,今年已86岁的陈松顺依然精神矍铄,甚至玩起象棋来反应还一如从前。听着几十年岁月流利无碍地从他口中汩汩流出,那些人、那些事,似乎正栩栩如生地晃动在我的眼前。

  少小便学《橘中秘》

  大出意表的是,陈松顺与象棋结缘,却是由恨而爱的。

  出生于台山广海的陈松顺,祖父是一名归国华侨,在镇里开了间中药铺子。那时节,清闲的乡民们常常在街边开摊下象棋,一盘两毛钱赌资。陈松顺的父亲在照看铺子之余,下棋的兴致越来越高,棋艺却未见精进,每下必输。母亲痛心疾首,陈松顺也对象棋心生愤懑,他偷走了父亲的两个棋子。没想到父亲敲了两块小瓦片,写上字,充当棋子,照下不误。

  没办法阻止父亲,陈松顺只好跟在旁边看。长年累月下来,棋路竟都了熟于心了。

  那一天,他又在街上看人下棋,其中的一方走了一个坏棋而不自知,陈松顺看在了眼里,他严守观棋不语的古训,等到对方输掉了才说了出来,对方一拍大腿连连称是,接着又诧异非常--眼前的陈松顺,也就一个9岁的小毛孩啊。

  于是陈松顺棋性大发,他开始与一条街上的人们下棋,竟是所向披靡。最后,连家乡的 "棋王" 陈佳也来跟他厮杀了一局。

  "他让了我两个马,我还是输掉了比赛。" 少年人的求胜心被激发起来了。同样热爱下棋的叔父在老祠堂办了一个 "橘艺研究社",陈松顺成了其中的一员。在中药铺里认得几个字的他,开始看古棋谱《橘中秘》。

  见我神色疑惑,老人家朗畅一笑:"古代传说,一棵大橘树上结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果子,好奇的人们将它剖开,里面竟有两位长须飘飘的老人在悠然地下棋。喜欢下棋的人都很喜欢这个典故。"

  看《橘中秘》入了神,陈松顺竟连着几天没日没夜地呆在祠堂里打谱,把其中的棋局全都过了一遍,浸淫、思索,顿时豁然天地宽。他又找上了陈佳,这回,反让 "棋王" 两个马,陈松顺也轻松地赢了。

  "独孤求败" 走江湖

  参加台山县的比赛后,当时获得冠军的雷法耀觉得陈松顺是一棵难得的好苗子,开始把技艺倾心传授给他,还经常将报纸上有关象棋的报道剪下来寄给他。

  如今,雷法耀已经去世多年,但在陈松顺的心中,师傅的义薄云天让人追慕不已。

  雷法耀的父亲是旅美华侨,当时在台山富甲一方。雷法耀开了个铺子雇人打理,自己则悠游于棋艺,结交棋友,家里常常有一帮人在对弈。有如战国四公子 "倾以待士" 一样,雷法耀免费给大家供吃供住。后来,雷法耀还将 "粤东三凤" 之一的钟珍筵引到家里,让他教陈松顺棋艺。甚至在香港租了房子给他俩住。

  "解放战争结束后,师傅就去了美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的学生去了旧金山,才联系上他,从此鸿雁往来,但最后也没见上面。" 虽说已超达天命,但老人的言语里还是有一丝丝的遗憾。

  17岁,陈松顺便开始靠着棋艺行走江湖讨生活了。最初是在香港、澳门的茶楼酒馆下棋,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广东、香港等地沦陷,本地的棋事凋零,陈松顺又闯荡到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那时候,我们才结婚几个月,他就撂下我在家里种地,自己出去谋生了。" 一直坐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叙述的陈太太,此时轻快地插了一句,脸上的褶皱笑开了像一朵菊花。

  打着一个小包裹,带着两副象棋,陈松顺就上路了。小城镇里,看到容易 "揾钱" 时,就在简陋的小旅馆里住几天,在街边开摊下棋;大城市里,常常会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棋友热心招待,只在日间到茶馆食肆里摆 "擂台"。

  故事太多了,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在贵阳,一位朋友包下了五羊酒家的一个房间,在门口街上贴出了 "象棋访友" 的海报。讲明条件,一盘三毛钱,但如果对方能够连赢两盘,陈松顺就要请对方吃一围大餐。"拿现在的钱折算,就是收30元,但输了要出一千块钱请客。"

  开始,接受挑战的人络绎不绝,本地的、逃难经过的,但凡喜欢象棋的人都被陈松顺吸引住了,两三个月下来,竟是没有一人能赢得了陈松顺一盘棋。从此,门可罗雀。没办法,陈松顺只好离开了贵阳。

  闲落棋子闲弄墨

  漂泊的脚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没有停止。

  那时候,陈松顺把家安顿在了广州,但人还北上北京、上海、杭州,表演象棋,与高手对弈。能在上海的 "大新公司"、"大世界" 表演象棋的,广东也就他和杨官璘两个。天台上,搭起一个大棋盘,他和对手在旁边下着,每走一步,一个棋童抑扬顿挫地唱棋,一个棋童就把大棋子挂上大棋盘。而下边是黑压压一片观众,卧在躺椅上,边喝茶边赏棋。“多则一千人,少也有几百人。我们是下一晚上10块钱,他们看一晚上两毛五。”

  1956年,陈松顺被安排在文化公园当象棋顾问,并兼任《象棋月刊》副主编,这才真正活跃在了广州的棋坛上。组织比赛,传授棋艺,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一场 "文革",虽然让他两年无法碰到棋盘,但在干校的日子,依然有崇拜的人偷偷地与自己聊天,偷偷地学个一招两式,这让陈松顺心里很感安慰--象棋,并没有被人们忘记。

  后来,又守过门、卖过票,打过许多杂工,但陈松顺已是超然物外。

  退休以后,除了下棋,他还掂起了一直喜欢的毛笔,临了一年的帖。"呵呵,小时候就经常在红砖上写大字,这回更有时间娱乐了。"

  问他什么时候拆棋什么时候练书法时,陈松顺神色调皮地说:"已经很随性了。想拆棋了便拆棋,想写字了便写字。"

  这岂非达到孔子所说的 "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








Source: Guangdong Xiangqi Website
gdnews announced by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attle in Dockland 7th of February '09

4th World Xiangqi Open to be held in Dublin

35th Xiangqi Championship in Pari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