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象棋国手杨官璘

国手杨官璘创造奇迹


* 梁羽生 (香港) *

一九五五年十月



   
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抨。




  杨官璘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

  为什么说杨官璘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第二个更大的“奇迹”是,以往的象棋名手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保持不败的纪录。原来象棋之道,相生相克,各家各派,出手不同,甲能胜乙,乙能胜丙,甲 却未必能胜丙。例如以前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和卢辉公私对弈,每战皆胜,但却在公开赛中,惨败于董文渊。但董文渊却又从未胜过卢辉一局。因此要评论 一流名手的等第,实在很难。过去的国手也只是在总的成绩上超迈群雄,而并非能扫荡群雄的。

  可是杨官璘自一九五一年成名以后,遍游南 北,大小数千战,与各方名手角逐,从未失败,真可说是所向无敌,战绩辉煌。而且古代的国手,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地方割据,或因保名避战,很少能与国中所有 高手一一较量的。而大陆今日,南北一家,各方名手,此来彼往,杨官璘和国中有名气的棋人,几乎都对过局。所以杨官璘之称为国手,才是真正的国手,他的境 遇,也是过去的国手所梦想不到的。

锋芒不露 大智若愚

  杨官璘是广东东莞人,拙于言辞,长于思考,从外表看来,他像诚朴的“乡下人”,智慧的光芒,并不炫露;但他却正是“大智若愚”,以朴实无华的作风,潜心研究,一步一步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可是,东莞棋风虽盛,到底缺乏一流好手,那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若拿全国性的象棋水平做标准,他自己能达到什么境界。

  正是因此,他不满足于只作一个县份的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像古代传说中的武师,技成之后就背起黄包袱游学四方,江湖较技,以求精益求精。他背的“黄包袱”是楸枰三十二子,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

   广州在近二三十年中,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能者颇多。他初出茅庐,自然还未能登峰造极,因此和名手对弈,初期还是负多胜少。但广州 的棋坛老将,“华南四大天王”中硕果仅存的卢辉,已经看出了他的天才,当时就对人说:“杨君的棋艺,现在虽逊于我,但将来一定超越老夫。”卢老前辈的话, 现在是完全说中了。

击败卢李 奠定地位

  一九五零年,香港举办 港、穗,澳三角象棋赛,他从东莞出来参加,那时他的棋艺虽已有了提高,但和第一流名手的功力,距离尚远,在象棋圈里,也还没有什么声名。他感到天才必须辅 以学力,无师必须觅师,他所觅的“师”乃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棋谱。他在香港这段期间,曾闭门修炼,排拆古今名谱,研究高手对局,终于豁然贯通,而且修正 了不少古谱的错误。这时他功力大进,已跻进一流之列了。就在那年,香港的象棋会举办了一次会员赛,他击败卢辉的高足李志海而获得了冠军,自此奠定了他在棋 坛的地位。

  可是他在香港那段期间,却又是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他的好友王兰友曾叙述他那段时期的生活道:“在香港靠象棋吃饭实在不 易,他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在后面捧场,尽管他棋下得好,但找口饭吃,有时也成问题。于是他穷了,三番五次的,想在修顿球场摆棋摊 来找生活。”在香港修顿球场的棋摊,那是失意的职业棋人的“出路”,做的是五角一元的“生意”,有时还要喝西北风。生活是够悲惨的。幸好,他的天才不该被 这样埋没,朋友们告诉他在大陆艺人受到优待的事实,告诉他凡有一技之长都有发展的事实,于是他辞别了香港,回到了他那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国家,在新的社会 中,将他的棋艺献给大众。现在他周游南北,在各大城市公开表演,所至都受欢迎。他不但不用忧虑生活,而且获得以前棋人所不能获得的尊重。

南黄北周 冶成国手

   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到广州的,回去后不久就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南区际赛,荣获冠军。第二年和华南另一名手陈松顺联袂北上,与上海、汉口、北京各地名手 较量,从未输过一局,震惊了整个棋国。棋坛好手都认为他的棋艺,超妙稳健,两俱有之,已熔“南黄北周”(黄松轩与周德裕)于一炉,而且有凌驾之势。

  杨官璘登上国手的宝座,这不是容易的,大陆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领,要保持不败纪录,那非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晓各家各派之长。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论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习七十二派小乘诸宗一样。

  杨官璘的辉煌战史,纸不胜书,这里只举出他几次重要的战役,也可看到他的惊人技业,和成功之不易幸至。

几番猛战 名传遐迩

   一、三败陈松顺。陈松顺是华南“棋怪”钟珍的首徒,钟珍的棋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当年“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以中炮夹马、大刀阔斧的攻势见长,但 一对钟珍,却毫无办法(据说新式象棋开局法中,屏风马对当头炮的炮二进一抵御攻方过河车的着法,便是钟珍首创的)。陈松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沉善变,尽 得师门心法,而绵密精炼更胜乃师。陈在抗战期间,走遍湘、桂、黔、滇,未逢敌手,又曾参加穗、港、澳埠际赛,获个人长胜将军。解放后,远游上海、南京,亦 所至告捷。当时杨官璘也正是北征载誉归来,于是在一九五三年夏,两雄相遇,在广州岭南文物宫举行十局大赛,赛程经过,非常紧凑,结果杨官璘胜四负三和三, 多胜一局。一九五四年与五五年,杨陈又分别在广州、上海作十局大赛,结果也是杨官璘获胜。

  二、击败董文渊与何顺安。董文渊饮誉棋坛二 十余年,未满二十岁,即击败当时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坛。杨官璘初到香港时,也曾败给董文渊一局。但自一九五二年杨成名之后,杨董先后比赛数 十局,都是杨官璘获胜。尤其最近在武汉之战,杨更是大捷,在八局对赛中,董仅胜一局。何顺安是华东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渊之后,但攻杀凌厉,却在董上。他 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败陈松顺、李义庭、朱剑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挟战胜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杨官璘作十局大赛,结果杨五胜五和,又以压倒之势大胜。

七雄之争 一人称霸

  三、七雄夺鼎,保持长胜。广州是全国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岭南文物宫主办“七雄夺鼎赛”。七雄乃:杨官璘、陈松顺、卢辉、袁天成、覃剑秋、朱德源、陈鸿钧,都是棋坛上顶尖儿的人物。结果杨官璘雄据擂台,任由六雄轮流攻打,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夺得银鼎。

   四、战胜李义庭。李义庭是最近两年最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坛出现时,年方十六岁,就击败朱剑秋、侯玉山,迫和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等名手,当时杨 官璘和他对弈四局,也是比对成和。今年春他到广州比赛,又击败陈松顺,声名更著,有“棋坛慧星”之称。但最后碰到杨官璘,却以四和二负见败。其后几次公私 对弈,也是杨官璘占胜。杨官璘初遇李义庭时,大抵因摸不住对方家数,才被对方战成平手。其后,杨官璘每战都采紧密缠打的对杀战略,李义庭究输在欠缺经验, 走对攻局就不是杨官璘的对手了。

阐扬弈艺 大有功劳

  除掉这几场 重要的战役外,其他名手如谢侠逊(以前有“棋坛总司令”之称)、?国柱(华东棋坛名宿)、林奕仙(棋坛老将,一九三一年曾代表华东至香港比赛,有“中炮大 王”之称)、罗天扬(李义庭之师,湖北名宿)、朱剑秋(与周德裕、董文渊并称“扬州三剑客”)等,也都先后败在杨官璘之手。

  杨官璘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

论局著书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传入中国,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璘都是第 一人。照中国今日棋风之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有来者”,但“后来者”却必须吸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对“前无古人”的杨官璘棋艺,实在是每个有志于学象棋的 人,都该研究的。所以杨官璘《棋国争雄录》的出版,可说是棋坛的一大喜讯。

  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璘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学习之资,亦可作棋坛文献。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杨官璘好友王兰友的按语,对于战况经过,赛时气氛,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当其在报上发表时,由于按语是根据每日战情 写的,结果如何,当要看“明日分解”。其紧张精彩之处,就有如读武侠小说一样。现在全书出版,读者对每个战役,更可观其全貌,读起来当可更增加兴趣。

  



Source: Guangdong Xiangqi Website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attle in Dockland 7th of February '09

4th World Xiangqi Open to be held in Dublin

35th Xiangqi Championship in Paris 2025